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
这一章出大题目的可能性不大,但2001年江苏卷出的小题目有8 分之多。可见细的地方一定要记牢。
第一节汉字的结构及其人文精神
1 、人类最初的精神产品是语言。文字的出现晚于语言,直到5000年前才产生。
2 、在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只有语言和遗传代码是人类从祖先传给后代的两种最基本的信息。
3 、语言是人最重要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人的思维、感情、知觉意识、文化承诺等;语言又是维系人与世界各种关系的基本纽带,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的主要手段,是传统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媒介。
4 、语言是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深藏在民族语言中,因而语言结构具有民族文化的通约性。
5 、汉语的组织方式有很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根源于汉语建构的简易性;主要表现在词语的弹性上,即词义功能的发散性上。
6 、汉语在组成句子时,除了讲究语法上的选择和词汇上的选择之外,还讲究音韵上的协调平稳。
7 、汉语句子组织建构过程的两个基本环节是组块和流块。
第二节中国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
1 、上古初民所采用的原始记事方式有:结绳、木刻、图画,以及在器物上划刻,用以帮助记忆、交流思想。
2 、随着一些符号的反复使用及先民在使用原始记事方法中的的积累,文字因此孕育而生。
大约在距今4500年左右,出现了文字。
3 、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有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指事是指用点、划来指出人或物的动作、状态或位置,是一种抽象的描绘;会意即组合两个以上已有之字,表达新的意思。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80% 以上。
4 、汉字形态的演变:最初的造字过程是观物取象的过程。
5 、汉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汉字的发展史又是图画文字的象形、象意特征逐渐退化的历史。
这种退化不是要将汉字发展成为一堆纯粹假定性的符号,而是要使汉字的表意功能更好地适应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汉字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是其与生俱来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
6 、汉字逻辑框架的核心是表意。在汉字的表意功能不断完善中,汉字的结构形态无论在历时层面还是共时层面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历时层面来说,汉字的文化形态经历了一个不断符号化的嬗变过程。
7 、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属于比较成熟了的中国文字,具备象形、指事等多种造字法,并大量使用假借字;但还保留着种种图画文字的胎迹;与图画文字相比,其象形字部分已经线条化、轮廓化、特征化了,尤其是其用形与声的互注发展汉字的表意功能,使汉字能适应日常交际中大量新概念、新语汇的形成。
8 、金文是周代的文字。其在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太大的不同。
9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地方势力和地方文化对汉字作了种种改造,或分化、或繁化、或简化,但汉字的发展历程并没有中断,作为汉字发展主流的秦系文字出现了直线化、笔画化的趋势。
10、小篆化是秦统一后的文字,字形简化,形体固定,异体字减少,合文淘汰。
11、隶书孕育于秦汉之际,其产生是汉字形态的巨变。因为此前的汉字都以曲线构形以象实物之形,小篆的象形表意作用仍很突出;隶书将圆润的线条改为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书写彻底摆脱了描绘而成为符号的书写。隶书还大大简化了汉字的形符。当然隶书并没有改变汉字象形表意的性质,只不过是使这一手段简化了而已。
12、文字只有便于书写,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文字改革的迫切原望,来自于下层的人民。
13、楷书孕育于汉末和南北朝时期。
1 、论述题:汉字形态的演变。(包括要点4 、5 、6.再加:汉字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是其与生俱来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世界上许多文字都曾经历过图画文字的阶段,后来多走上了以字母记音的发展道路,成为语言符号。但汉字却把它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发展、保存了下来)
第三节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
1 、金刻是指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它是最早的书籍形式之一。铭文的内容以宣扬周王功德、记载重要事件为主。
2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碑文。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春秋时的石鼓文,其内容都是四言诗。
石刻最大的书籍功能在于石经的刻制,起始于汉平帝年间,此后历代都有。主要功能是校订经典。唐以后,这一功能趋弱。
3 、简策,是上古时代书籍的另一种形态。简就是一竹片,策就是用牛皮或线将多片编连起来的竹书。
4 、帛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帛
[1]
以上是广州自考网(www.guangzhouzikao.com)整理的“中国文化概论串讲资料第六章”相关资讯,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广州自考网、广州自考报名和广州自考本科的资讯,请浏览本站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