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咨询《专业老师》

点击查看 >> 广州自考网专业老师微信

扫码关注《公众号》

中山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欢迎访问广州自考网!本站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http://eea.gd.gov.cn/)为准。

报名热线:177-2280-6683

微信公众号|广州自考微信公众号

首页
自考服务: |报名报考 |报考须知 |考办联系方式 |考试时间安排表 |免考办理 |学历证明办理 |合并准考证办理 |转出、转入办理 |考籍信息更正办理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广州自考网>串讲笔记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本)议论文讲解(三)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本)议论文讲解(三)

编辑整理:广州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8-05-23 12:27:39    浏览热度:16   [添加指导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6)修辞手法:排比、比喻。

  ①排比: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排比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②比喻:a.“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故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比喻的使用,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比喻修辞格的基本格式:“甲象乙一样。”其中,“甲”是被喻体(或本体),“乙”是喻体,“象……一样”是比喻词。依照这一基本格式,上述比喻句的被喻体是:“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喻体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四) 秋水(节选)

  1.作家作品:

  (1)庄子,名周,战国时人。(2)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3)庄子的文章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②词藻瑰丽,③并多采用寓言形式,④富有浪漫色彩,对后代文学有重大的影响。

  2.课文要点:

  (1)文章体裁: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2)文章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这一主旨给我们的启迪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3)文章特点:文章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具体表现为:

  ①本文在整体构思上,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显现出寓言特色。

  ②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辨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以河水与海水的景象大小比照,来陪衬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泻染了人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文章主旨。

  ③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4)论证方法:类比、例证。

  ①类比:a.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来类比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b.用“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壘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来说明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②例证:a.“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 b.“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是例证法,用来证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5)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诘。

  ①比喻: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b.“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c.“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壘空之在大泽乎?”d.“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e.“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

  ②排比: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b.“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③反诘:a.“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b.“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壘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c.“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d.“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大量排比句和反诘句的配合运用,又造成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这体现了庄子散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1]  

以上是广州自考网(www.guangzhouzikao.com)整理的“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本)议论文讲解(三)”相关资讯,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广州自考网、广州自考报名和广州自考本科的资讯,请浏览本站其它文章。


上一篇: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本)议论文讲解(二)
下一篇: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本)议论文讲解(一)

《广州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广州自考-在线咨询


广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二维码

咨询报名报考等相关问题
(请扫码添加[招生老师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