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最近,一组人事部调查数据成为媒体热炒的焦点: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比去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这组数据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事实上,大学生找不着工作只是青年就业问题的“冰山一角”,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的一个庞大青年失业人群已经清晰呈现。近日,一个全新的词汇出现在网络上——“奔奔族”。它指的是1975-1985年出生的人,这个人群自称是“当前社会最具活力的青春力量”,一路号叫地奔跑在事业的道路上。当年轻的“奔奔族”感叹工作辛苦压力巨大时,同样年轻的“啃老族”却在为能否拥有一份工作而发愁。
实录:“啃老族”的就业围城
7月初,黄浦区豫园街道进行了一场小型的谈话。参与谈话的有黄浦区职业介绍中心的工作人员、两位母亲,还有失业的社区青年A、B和C。对于职介部门来说,失业青年的问题远比他们的父辈——“4050”再就业更棘手。
实录1:工作,工作,工作
A 男 高中学历 23岁
我高中毕业已经4年了。我考出了网络工程师和信息系统的相关证书,觉得自己在电脑方面还是不错的,打字也蛮快。曾经在好乐迪做了一个半月的电脑专员,就是把店里的信息发布到网上去。我觉得这个工作什么人都会做,很简单。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公司不要我了。回来上网看看职业信息,又去了大型的人才招聘会,去面试网络管理和网络维护,结果觉得受到很大的伤害。人家一方面觉得我形象有点问题,一方面学历、经历都不够,话也说不来。看人家说话都一套套的,我就觉得很受挫。我现在享受低保。我希望以后工作的地方离家稍微近一点,最好一辆车可以到,工资在1500元左右。
B 男 大专毕业 22岁
我7月份大专刚毕业,学的是广告设计与装潢。之前我实习过一年,是在东方明珠做服务生,也做过吧台。但是实习的工作与自己所学的专业都不对口,等于一年没有用过自己学到的知识。我也去面试过专业对口的公司,都没成功,我想大概是因为学历和不够吧。我学过的课程中,平面设计和绘色设计成绩比较好,素描也学了3年。我愿意见习,但是总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C 女 技校毕业 18岁
我做过一个月的超市收银,自己找的,上中班是下午2点到晚上10点,有时节假日要加班两三个小时。觉得太辛苦,就不做了。学校又介绍我去做计算机操作员,可眼睛一直对着电脑好累哦,做了一个月也不做了。随后我自己找了电话接线员的工作,主要负责市场调查,因为公司发不出工资,也只做了一个月左右。我还找过服务员、营业员工作,但都没有成功。
实录2:母亲的叹息
母亲1:
我儿子中专毕业,学的是办公自动化。后来他还上过夜大,但读了一半就不读了。我儿子不喜欢修修弄弄,不喜欢机械,只喜欢坐办公室,做文员。他去面试过几次,人家还挺喜欢他的,但是后来就是没去工作,因为他想做领班。我跟他说:“你凭什么当领班,学历就这样,怎么当?”可孩子不干,他就喜欢坐办公室,轻松点,在女朋友面前也有面子。他怕苦,而且没有责任心。现在他很喜欢上网,估计在玩网络游戏,整天沉迷其中。我非常着急,只希望他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要求已经很低了,可他就是不理会我。我几次想陪他去职业介绍中心,他就是不去。儿子这样我非常心痛。
母亲2:
我儿子当年考上了中专,学的是模具专业,本来一切都很好,可是因为一点错误竟退了学。退学后他就一直在家,或者和几个中学同学一起去网吧,我经常半夜去找他。他曾经做过保安,做了两天就回来说,站在那里很“戆”。后来就一直没有正经的工作。这孩子实在没有责任心,混到哪里算哪里。说好要跟你去职业介绍所的,到时候了他又不去了。这么大的人了,4年了都没有一份像样的工作,一天到晚只知道玩,不懂事,不体谅大人。
调查:“NEET”族众生相
由于主观、客观上的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青年正在遭遇就业“围城”。在上海,类似上文的失业青年和忧心忡忡的母亲不在少数。
“各个区都在为青年失业的问题而绞尽脑汁。”黄浦区职业介绍中心副主任彭明告诉记者。
早在世纪之初,青年失业的问题已经为人们所关注。上海当时在国内最早披露了一组数据:2001年,上海35岁以下的青年失业人员已占到全市登记失业人员总数的近50%。有关部门请零点公司做过的一次调查也显示,上海市16—25岁之间的失业、失学青少年高达6.3万余名。其中,中专、职高甚至大专学历的知识型失业青年占有相当的比例。最近几年,上海市有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力促年轻人就业,青年失业率总体有所下降,但形势仍十分严峻。伴随“4050”就业浪潮逐渐消褪,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激增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青年失业的危机逐渐凸显。
2005年5月,全国青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问世。调查结果是,15岁至29岁的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为9%,高于中国目前6.1%左右的社会平均失业率。其中,72%的失业青年长期失业(指失业一年以上)。一些专家则认为,这一数据还显得保守,实际失业青年的比例可能更高。
在国外,年轻的待就业族被称为“NEET”族。“NEET”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缩写,指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在学校里上学,也没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只能依靠家人生活的年轻人。
根据权威机构的调查,国内的“NEET”族有七种类型:
第一类:学历低、技能不占优势的青年人。主要以初中、高中、中专、职校、技校毕业生为主。这类群体在失业青年中比重最大,占30%左右。他们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岗位,但又嫌工作苦、收入低而不愿就业。这一类人的特点是高不成,低不就。
第二类:高校毕业生,也包括学成归来的“海归”,大约占15%。他们对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过于挑剔,最后索性不就业。随着高校扩招,这类待就业毕业生数量也在增长,且格外惹人注目。这一类人的特点是心气高,认为低收入岗位使自己“屈才”。
第三类:从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大约占10%。他们总是用过去的工作与新工作做比较,新工作如果比不上原来的工作就不就业。这一类人的特点是“恋旧情结”始终解不开。
第四类:以工作太紧张、不适应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不好和希望再学习等理由自动离职的人。所占的比例在10%左右。这一类人的特点是放弃了原有的工作,离职后以“休养”或“读书”为主。
第五类:“创业幻想型”的年轻人,大约占15%。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没有项目,什么都想干。这一类人的特点是,创业不成功,也不愿意给别人“打工”。
第六类:不停地变换工作岗位的人,占10%。他们形成习惯性跳槽,跳来跳去,最后“漂”落到社会上。这一类人的特点是,自恃学历高,能力强,频繁换工作,但往往因“一眼之差”,最后把工作弄丢了。
第七类:父母甘愿供养的人,占10%。这一类人的特点是,独生子女,父母有能力供养他们,所以不急于就业,是最典型的“啃老族”。
隐忧:长期赋闲催生“啃老顽固派”
劳动部门的调查分析显示,一个人失业越久,重新就业的难度就越大,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小。根据上海市职介部门的了解,青年因失业而“滞留”社区,转变为长期失业的“啃老顽固派”的比例正在上升。
黄浦区近日专为失业青年组织的一次职业导航活动中,参加的约20位失业青年全部失业1年以上,其中最长的已经在家赋闲了6年,失业三四年的也不在少数。长期的赋闲生活,让他们脱离社会,几乎已经失去了走出家门、走出社区的能力。
“长期呆在家里,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生活节奏,感觉自己已经不是正常人了。非常希望能跟其他的上海人一样,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小陈19岁开始待业在家,至今已经2年,他有强烈的愿望要工作,摆脱“啃老族”的帽子,但是由于学历、技能、以及个人身体状况等原因,未能成功。
“目前静安区长期失业的青年人还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一些学历层次较低的年轻人。如果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待就业群体长期没有稳定的工作,很可能也‘沉淀’到社区,成为长期失业的啃老族。”静安区职业介绍所副所长陈波告诉记者,针对青年人失业越来越显性化,该区去年开始实施一项名为“彩虹计划”的青年就业援助项目,今年推出了18个具体项目。
有专家指出,现在二三十岁青年共同的特征是:生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及80年代,大多数为家中的独生子女,一直受到“小皇帝”般的呵护。他们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成长起来,没有什么职业技能,一旦失业,首先会对前途迷茫。失业青年由于生活空虚,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别人要大;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工作的时间延长,他们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少,适应能力下降,更难适应工作的要求;再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缺乏就业危机感,不愿意吃苦受累,最终演变为长期失业族。
症结:青年就业三大 “拦路虎”
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彭明认为,青年人就业难,难点很多,客观的原因是一方面,但青年人主观的问题更多。网络游戏、不良朋友圈以及不成熟的逃避心理是失业青年人就业三大“拦路虎”。
·沉溺于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失业青年逃避现实、自我安慰的方法。目前,网络游戏是导致社区青年远离工作的首要诱因,在强大的商业策略面前,青年人的自控能力受到了巨大的考验。据了解,到沪上职业介绍所寻求帮助的,有相当比例是父母帮儿女找工作,而儿女则躲在家中不肯出门,整天打游戏度日。长期的闭门不出,使得这些年轻人脱离社会,脱离就业市场,时间越久,就业的信心就越弱,主观能动性越差。再加上父母的溺爱和纵容,久而久之,这些青年人把“啃老”当作理所当然。
·不良朋友圈
“社区青年还要接受第二道考验关,那就是‘朋友’。”彭明表示,每个人都需要感情,对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来说,同伴的友情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超过家庭的影响。不良的朋友圈子往往成为失业青年的“避风港”:周围有同样不工作的一帮朋友,勤于找工作的反而成了“另类”。“青年人就业往往有从众心理,一个人就业了,工作不错,可以带动周围的一批朋友就业;一个人失业了,回家了,也可能导致周围好几个人不想干活。”陈波表示。
·不成熟的心态
心态的不成熟可能是“罪魁祸首”。心态不成熟,于是对自我认识不足,缺乏判断和思考能力,缺少控制自己和管理自己的能力。也就缺乏把握方向,为自己出主意,帮助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这导致很多青年人即使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也没有勇气去面对,有了计划也下不了决心去实施,在遭遇现实困难时表现出怕苦怕累,没有责任心。
“在社区中,青年人遇到的就业困难往往来自于主观。”彭明认为,客观现实难以改变,要想摆脱失业的尴尬境地,从“啃老族”迈向为事业打拼的“奔奔族”,失业青年人更多地要给自己“动手术”。
出路:失业青年就业行动方案
目前,国家、地方和社会都在为青年失业问题寻找对策,为年轻人就业提供平台。然而,要摆脱失业现状,青年人首先必须学会给自己设计就业行动方案。尽管每位失业青年面对的问题有所不同,但走出失业困境,大都需要经历如下的五大步骤:
摒弃逃避心理,弥补“软件” 不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职业指导人士认为,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的根本,不是给他介绍一份工作,而在于教给他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他“自救”。
陈波将失业青年身上表现集中的不良就业心态归结为五种:逃避、害怕责任;自信心不足,害怕挫折;怕吃苦;攀比心理;依赖心理。“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突然面对就业难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首先需要过心态这一关。”无论是低学历青年还是高校应届毕业生,行动方案第一步,就是调整就业观念,摒弃任何不利于就业的心理。
建议:很多年轻人对于自身的心态问题并不自知。不妨求助于身边的家人、朋友、社工以及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请他们帮助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良心态,克服不利于求职的心理“暗礁”。
确立适应市场的择业观,明确择业方向
在商务楼宇林立的上海静安区,年轻人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低于1200元的工作几乎没有本地年轻人愿意干。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青年就业难是择业问题,而不是失业问题。在青年失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类型。如上文所说,他们生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大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或最小的孩子,需要找工作的时候,赶上了就业高峰。他们不是找不到工作,也不是没有就业愿望,只是有些工作他们做不了,有些工作他们又嫌苦嫌累嫌钱少不愿意做。挑来挑去,由于父母还能负责其基本的生活,干脆继续躲在父母的羽翼下。
包括大学应届毕业生在内的待业年轻人必须确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择业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个人的择业方向。
建议:不仅是年轻人自己,父母也要转变观念。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白领,坐办公室,期望很高,却从未理性衡量过子女实际的就业竞争力,从未看到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昔日的“天之骄子”已经成为今天的“普通劳动者”,就业观念的转变在所难免。
在确立个人择业方向时,年轻人须学会了解市场行情,比如从目前用人需求较大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切入,或从新兴的行业中寻找岗位空缺。
走出“避风港”,迈出第一步
很多长期失业的青年就是缺了“临门一脚”,踢不开就业的大门。其实只要走出了第一步,大多数人就能获得积累经验的机会,并在实践中取长补短,适应市场,提升能力,在职业道路上顺利地走下去。所以,走出家庭或网络游戏的“避风港”,尽快迈出就业第一步,往往是告别失业的关键性转折点。
建议:为了帮助年轻人走出第一步,相关部门已经铺就了一系列平台。比如,年轻人缺乏经验,动手能力差,可以参加职业见习,享受政府补贴,进入知名企业积累经验,见习后即使不被见习单位留用,有了经验后再求职也不难;再如,年轻人技能较差,可以参加政府补贴培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就业砝码;此外,正如静安区的“彩虹计划”,沪上各个区县的职业介绍部门不仅对失业青年敞开大门,更为他们度身定制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推荐和援助计划,为失业青年及其家庭提供导航。利用这些政府搭建的公益平台,失业青年人走出家门的风险更低,就业成功的几率也更大。其实,只要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路,也许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
提升就业能力,弥补“硬件”不足
根据《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失业青年中,职业中等教育水平的青年(37%)和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30%)比重最大,高中、大专生的比例均为13%,大学生的比例为5%。报告同时显示,在求职时,超过60%的失业青年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文化水平低,但只有13%左右的人员在失业期间进行了学习培训,多数人只是呆在家里、找工作或者做些家务杂活。换言之,这些因学历问题而就业受阻的群体并未积极行动弥补“硬件”的不足。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即使是已经就业的“奔奔族”们,也必须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弥补个人在职业技能、专业知识、综合素养等方面的不足。对于失业青年人来说,抓紧时间利用一切机会弥补“硬件”不足,提升就业竞争力无疑迫在眉睫。
建议:与其在家玩游戏,还不如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学历或技能上的充电,尤其是低学历群体,如果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迈过学历这道槛,就业的大门将更加宽敞。
设计职业发展通道,打造稳定职业
职介部门的工作人员发现,几乎所有失业青年对于工作的要求都少不了一条:稳定。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由于目标不清且缺少计划,很多青年人在就业市场上频繁跳槽,东漂西荡,最终导致了失业。如何才能获得稳定的职业?其实,稳定不是用人单位给的,而是自己创造的。
建议:对于年轻人来说,光有眼前的一份工作还不行,避免失业威胁的根本保障,在于尽早为自己设计好一条或几条职业发展通道,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能力、实力都将得到有效提升,稳定的职业自然也就有了。当然,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并不容易,需要客观了解自身和外部环境,结合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
本文标签:广州自考 自考就业 毕业生:由“啃老族”变成“奔奔族”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guangzhouzikao.com)
以上是广州自考网(www.guangzhouzikao.com)整理的“毕业生:由“啃老族”变成“奔奔族””相关资讯,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广州自考网、广州自考报名和广州自考本科的资讯,请浏览本站其它文章。
《广州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